【五術堪輿學苑】

標題: 【三刺草】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楊籍富    時間: 2012-6-12 05:32
標題: 【三刺草】

三刺草

 

三刺草

 

種中文名:三刺草

 

種拉丁名:aristida triseta keng

 

種別名 :

 

科中文名:禾本科

 

科拉丁名:gramineae

 

屬中文名:三芒草屬

 

屬拉丁名:aristida

 

形態特征:多年生密叢型草本。

 

稈直立,高10-20cm,下部有 1-2節。

 

葉鞘松弛,長 2-4cm,葉舌具長約0.2mm的短纖毛;葉片長3-8cm,寬0.5-1.5mm,卷折而質硬,彎曲,頂端錐形,粗糙。

 

圓錐花序,線形,狹窄,長3-7cm;分枝單生或攣生,具2-4枚小穗;小穗紫色,長8-10mm,兩穎近等長或第一穎稍短,窄披針形,具1脈,頂端漸失或成尖頭,脊上微粗糙;外稃長7-8mm,有黑色斑點,具3脈,中脈直伸成長4--6mm的主芒,側芒細,長2-3mm,內稃的2脈不明顯。穎果,長約5mm(圖6) 。

 

地理分布:分布於我國的西藏、四川、青海。

 

生態特征:三刺草分布在西藏海拔3600(3200)--4000m的乾暖河谷,是具刺灌木叢遭受破壞後的次生類型。

 

分布區內溫暖乾燥,日照強度大,年平均氣溫6一8.5℃,年降水量約300一450mm,土壤為山地草原土或亞高山灌叢草原土。

 

三刺草在其分布區可成為建群種,由於植株矮小、草地層次變化不朋顯,群落蓋度可達25%一30%,草叢是斑塊狀分布,直徑最大可達40-60m。

 

伴生種有草地早熟禾(poa pratehsis)、固沙草(orinus thorbldii)、擬蒺黎黃芪(astragalus trbulifolius)、西藏黃芪(a.tibetanus)、點地梅(androsace sp.)、鳳毛菊 (saussurea sp.)、龍膽(gentiana sp.)等,在群落中還有時出現耐旱的小灌木和小半灌木,如薄皮本(leptodermis micr-ohyna)、西藏醉魚草(budlleja sp.)和砂生槐(sophora moorcroftiana)等。

 

在群落中還間有耐旱的蕨類植物、苔蘚類等。

 

三刺草做為主要伴生種,也出現在以西藏狼牙刺(sophoramoorcvoftia)葉為建群種的溫暖乾旱山地灌叢中。

 

由於西藏狼牙刺牲畜很少采食,草本的三刺草且成了牲畜采食的對象,特別是山羊、綿羊在冬季多采食。

 

飼用價值:三刺草為早生,多年生密叢型草本,莖纖細,葉量少,租纖維含量低(27.51%) 粗蛋白質含量高(14.37). 在高寒的灌叢中,牲畜對其采食率高於灌木類,特別是在其為建群種,主要伴生種的草地上,提高了草地的利用價值.
 

引自:http://www.chinabaike.com/article/316/331/2007/20071007558786.html

 






歡迎光臨 【五術堪輿學苑】 (http://vs59.web.wsky.ink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