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類經 卷七 經絡類 經絡之辨刺診之法90】
(靈樞經脈篇 脈度篇)
黃帝曰︰經脈十二者,伏行分肉之間,深而不見;其常見者,足太陰過於外踝之上,無所隱故也。
諸脈之浮而常見者,皆絡脈也。
(靈樞經脈篇。
足太陰當作手太陰。
經脈深而直行,故手足十二經脈,皆伏行分肉之間,不可得見。
其有見者,惟手太陰一經,過於手外踝之上,因其骨露皮淺,故不能隱。
下文雲經脈者常不可見也,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,正謂此耳。
此外諸脈,凡浮露於外而可見者,皆絡脈也。
分肉,言肉中之分理也。)
六經絡,手陽明少陽之大絡,起於五指間,上合肘中。
(此舉手絡之最大者,以明視絡之法也。
手足各有六經,而手六經之絡,則惟陽明少陽之絡為最大。
手陽明之絡名偏歷,左腕後三寸上側間,別走太陰;手少陽之絡名外關,在臂表腕後二寸兩筋間,邪行向內,歷陽明、太陰別走厥陰。
二絡之下行者,陽明出合谷之次,分絡於大食二指;少陽出陽池之次,散絡於中名小三指,故起於五指間。
其上行者,總合於肘中內廉厥陰曲澤之次。
凡人手背之露筋者,皆顯然可察,俗謂之青筋,此本非筋非脈,即蓄血之大絡也。
凡浮絡之在外者,皆可推此而知耳。)
飲酒者,衛氣先行皮膚、先充絡脈,絡脈先盛,故衛氣已平,營氣乃滿,而經脈大盛。
(衛氣者,水穀之悍氣也,其氣 疾滑利,不入於經。
酒亦水穀之悍氣,其 疾之性亦然。
故飲酒者,必隨衛氣先達皮膚,先充絡脈,絡脈先盛,則衛氣已平,而後營氣滿,經脈乃盛矣。
平,猶潮平也,即盛滿之謂。
愚按︰脈有經絡,經在內,絡在外;氣有營衛,營在內,衛在外。
今飲酒者,其氣自內達外,似宜先經而後絡,茲乃先絡而後經者何也?蓋營氣者,猶原泉之混混,循行地中,周流不息者也,故曰營行脈中。
衛氣者,猶雨霧之鬱蒸,透徹上下,遍及 萬物者也,故曰衛行脈外。
是以雨霧之出於地,必先入百川而後歸河海;衛氣之出於胃,必先充絡脈而後達諸經,故經水篇以十二經分發十二水。
然則經即大地之江河,絡猶原野之百川也。
此經絡營衛之辨。)
脈之卒然動者,皆邪氣居之,留於本末;不動則熱,不堅則陷且空,不與眾同,是以知其何脈之動也。
(上文言飲酒者能致經脈之盛,故脈之平素不甚動而卒然動者,皆邪氣居之,留於經脈之本末而然耳。
邪氣者,即指酒氣為言。
酒邪在脈,則浮絡者雖不動,亦必熱也;雖大而不堅,故陷且空也。
此浮絡與經脈之不同,故可因之以知其動者為何經之脈也。
此特舉飲酒為言者,正欲見其動與不動,空與不空,而經脈絡脈為可辨矣。)
雷公曰︰何以知經脈之與絡脈異也?黃帝曰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,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,脈之見者皆絡脈也。
(氣口者,手太陰肺經也。
肺朝百脈,氣口為脈之大會,凡十二經脈,深不可見,而其虛實,惟於氣口可知之,因其無所隱也。
若其他浮露在外而可見者,皆絡脈而非經也。)
雷公曰︰細子無以明其然也。
黃帝曰︰諸絡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,必行絕道而出入,復合於皮中,其會皆見於外。
(大節,大關節也。
絕道,間道也。
凡經脈所行,必由 谷大節之間。
絡脈所行,乃不經大節,而於經脈不到之處,出入聯絡以為流通之用。
然絡有大小,大者曰大絡、小者曰孫絡。
大絡猶木之干,行有出入;孫絡猶木之枝,散於膚腠,故其會皆見於外。)
故諸刺絡脈者,必刺其結上,甚血者雖無結,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,留之發為痺也。
(凡刺絡脈者,必刺其結上,此以血之所聚,其結粗突倍常,是為結上,即當刺處也。
苦血聚已甚,雖無結絡,亦必急取之以去其邪血,否則發為痺痛之病。
今西北之俗,但遇風寒痛痺等疾,即以繩帶緊束上臂,令手肘青筋脹突,乃用磁鋒於肘中曲澤穴次,合絡結上,砭取其血,謂之放寒,即此節之遺法,勿謂其無所據也。)
凡診絡脈,脈色青則寒且痛,赤則有熱。
胃中寒,手魚之絡多青矣;胃中有熱,魚際絡赤;其暴黑者,留久痺也;其有赤有黑有青者,寒熱氣也;其青短者,少氣也。
(診,視也。
此診絡脈之色可以察病,而手魚之絡尤為顯淺易見也。
寒則氣血凝澀,凝澀則青黑,故青則寒且痛。
熱則氣血淖澤,淖澤則黃赤,故赤則有熱。
手魚者,大指本節間之豐肉也。
魚雖手太陰之部,而胃氣至於手太陰,故可以候胃氣。
五色之病,惟黑為甚,其暴黑者,以痺之留久而致也。
其赤黑青色不常者,寒熱氣之往來也。
其青而短者,青為陰勝,短為陽不足,故為少氣也。)
凡刺寒熱者皆多血絡,必間日而一取之,血盡而止,乃調其虛實。
(凡邪氣客於皮毛,未入於經而為寒熱者,其病在血絡,故當間日一取以去其血。
血盡則邪盡,邪盡則止針,而後因其虛實以調治之也。
邪自皮毛而入,極於五臟之次,義詳針刺類三十。)
其小而短者少氣,甚者瀉之則悶,悶甚則仆不得言,悶則急坐之也。
(視其絡脈之小而短者,氣少故也,不可刺之。
虛甚而瀉,其氣重虛,必致昏悶,甚則運仆暴脫不能出言,急扶坐之,使得氣轉以漸而蘇。
若偃臥則氣滯,恐致不救也。)
經脈為裡,支而橫者為絡,絡之別者為孫,盛而血者疾誅之,盛者瀉之,虛者飲藥以補之。
(靈樞脈度篇。
經脈直行深伏,故為裡而難見。
絡脈支橫而淺,故在表而易見。
絡之別者為孫,孫者言其小也,愈小愈多矣。
凡人遍體細脈,即皆膚腠之孫絡也。
絡脈有血而盛者,不去之則壅而為患,故當疾誅之。
誅,除也。
然必盛者而後可瀉,虛則不宜用針。
故邪氣臟腑病形篇曰︰陰陽形氣俱不足,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。
即虛者飲藥以補之之謂。)
歡迎光臨 【五術堪輿學苑】 (http://vs59.web.wsky.ink/) | Powered by Discuz! X3.1 |